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云南拟推荐参评人选公示
2025-09-15
根据中国记协《关于开展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宣传选树活动推荐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按照推荐名额及选树标准,组织各新闻单位进行了遴选推荐。经新闻单位层层筛选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比选确认,拟推荐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张莹琳、云南广播电视台王正民2名作为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宣传选树活动参加人选。现予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当面向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反映。
张莹琳,女,入党积极分子,现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甸语记者、编辑兼翻译。自2016年入职以来,她始终坚守国际传播一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深入践行“四力”要求,在中缅重大事件报道、国际舆论引导及跨国人文交流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多次获中宣部、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及缅甸官方机构表彰,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张莹琳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无畏的敬业精神履行职责。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她毅然放弃重要考试,震后18小时即随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奔赴灾区,成为唯一随队女记者。在余震频发、环境危险的情况下,她迅速启动“第一视角讲述+第一落点时效”融媒体报道机制,日均工作18小时,抢发大量独家一手现场报道,成为首位在灾区向世界发出详细报道的媒体记者。
她不仅高质量完成新闻采写,还主动承担翻译协调、救援物资说明及防疫宣传等工作,被称为救援队的“编外多面手”。其报道客观传递灾情,生动展现中国救援队的专业与担当,有效深化了中缅人民情谊。缅甸宣传部部长吴貌貌翁评价:“她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了缅甸的真实需求,也让缅甸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线月瑞丽市突发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疫情时,她主动请缨深入抗疫一线,采写多篇感人报道,为稳定舆论、凝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获云南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瑞丽前线指挥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并得到德宏州委宣传部专函致谢。
在媒体融合与对外宣传创新中,张莹琳积极投身缅语特色外宣工作,助力《吉祥》杂志成为对缅传播的“标杆品牌”,多年在全国同类期刊评选中保持领先。
《吉祥》杂志是面向缅甸的重要边境外宣期刊,她凭借对缅甸语言文化的精准把握和对中缅人文交流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内容策划、选题筛选及译文质量把控上投入大量心血,确保杂志既符合中国外宣导向,又贴近缅甸受众阅读习惯,兼具思想性、可读性与传播力。
在她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吉祥》杂志于20202022年在中宣部组织的有关评选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梯队,成为我国对缅边境外宣的“标杆作品”。她运营的《吉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也因优质内容和精准传播获中宣部表彰,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和云南风采的重要窗口。
张莹琳所在的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在国际传播创新方面成果显著,其参与的典型经验入选《习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5)》。
她积极参与中心推动的“小语种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项目,针对小语种国际传播的痛点,探索人工智能在缅甸语内容生产、翻译辅助、舆情分析及精准推送等环节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对缅传播的效率与精准度,为小语种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该项目入选第三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标志着国际传播中心在小语种传播创新领域的探索获得行业权威认可。她还参与策划实施“你来我往的胞波闪闪发亮的青春”国际传播活动和“一江情・一家亲国际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以创新形式和丰富互动推动中缅人文交流,入选2023年云南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展现了团队在传播方式上的持续突破。
作为缅甸语国际传播骨干,张莹琳始终以讲好中缅“胞波”情谊故事、推动中缅合作传播为核心任务。在2025年7月19日江西赣州开幕的“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上,由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微视频《终点的意义》入选“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十佳作品。该视频以瑞丽市“一马跑两国”中缅跨国马拉松赛为背景,记录两国跑者携手冲线的场景,诠释了体育精神跨越国界、连接民心的深刻内涵。此次活动共征集作品近400部,《终点的意义》以独特视角、真实叙事和深厚人文内涵获评审团高度认可,丰富了中缅合作传播的优秀案例库。
此外,她还深度参与并策划报道了数十场中缅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中缅媒体双城论坛”“中缅经济走廊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中缅媒体新春茶话会”“首届及第四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会”“2024中缅文化交流周”等,身兼一线记者与合作推动者双重角色,深入采访两国政商界、文化界人士,挖掘合作背后的故事,以多语种、全媒体方式向缅甸受众精准传递中国主张与合作成果,报道被缅甸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形成强大传播声势。
九年来,张莹琳以笔为桥、以媒为舟,在中缅国际传播领域书写了动人篇章。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赢得中缅各界广泛赞誉。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国际传播一线,为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媒体力量。
2008年,我从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进入云南广播电视台工作,17年来,扎根一线条电视新闻,始终践行“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接通知,收行囊,拿话筒,登上采访车,奔赴事发地。17年来,这样的工作流程,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2012年9月7日中午,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地震,我和同事迅速出发,在天黑前到达了震中洛泽河镇,道路中断采访车无法通行,我们就摸黑徒步采访,一干就到深更半夜,只想第一时间把灾区的信息传递出去。13年过去了,我背着包穿越山体滑坡带、滚石在右边呼啸而过、洛泽河在左边奔涌流淌的那一幕,仍时常浮现在脑海中。一个周的采访,我和同事穿梭在云贵交界的地震灾区,用脚、用眼、用脑、用笔,去记录、去感受、去报道一次次英勇救援、一个个感人瞬间。累与苦也换来了收获,我们的《云贵交界地震救援紧张进行》采访报道,荣获“宣传云南好新闻奖”二等奖,我也获得了中央电视台2012年新闻协作系列奖“最佳出镜记者”称号。
17年来,我还参与了德宏盈江、昭通鲁甸、四川芦山、尼泊尔加德满都、普洱景谷、四川长宁、大理漾濞、楚雄双柏、德宏瑞丽等14次地震的采访报道。可以说云南或周边每一次地震,都有我的身影,那些经历的艰难险阻、肝肠寸断、英勇救援、温暖感动,都呈现在了采访报道中,也印刻在了我的心中。
除了地震,我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山火救援现场。2024年3月17日,我和同事跟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星夜驰援,奔赴四川雅江森林火场。那里山高、坡陡、林密,从海拔3000多米的山脚爬到海拔3500多米的火场一线,感觉心脏都要蹦出来了,还要时刻提防着滚石、断木的威胁。11天的奋战,我们与消防员在莽莽林海、在火线上,同吃同住同奋战,采访报道了数十条关于云南森林消防科学灭火、英勇扑救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名员、一名一线记者无惧艰苦、敢于拼搏的品质。
17年来,昆明、大理、玉溪等地发生的10多起森林火灾现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汗水。
我还参与了暴恐、矿难、淹水、泥石流、新冠疫情防控等各种突发新闻报道。于是,我成了同事们口中戏称的“灾难口记者”“火娃”,因为只要看到我火急火燎要出差,他们就明白是不是哪里又有突发事件了。17年的历练,我成了云南广播电视台见证灾难最多的记者,见过了最悲伤的泪水、最无助的呜咽、最勇敢的营救、最真诚的感动。但是,我希望这样的“差”少一点,不是怕苦也不怕累,而是希望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17年来,我采访报道的近8000条新闻中,最多的还是关于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消防救援、教育信息等民生服务类的信息。因为我是一名“民生新闻”记者,所在的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条形码》,是云南省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我们的宗旨是“新闻为人民服务”,每天都在记录着人间烟火、城市变迁,讲述着人情冷暖、百姓故事,在一件件看似“小”的采访报道中,为市民、为观众解决着“大”事情。
当然,我也会采访“高大上”的新闻,2024年4月23日海军节前夕,我和同事奔赴海南,登上了以“春城”昆明命名的海军“昆明舰”,站在这艘海上“钢铁长城”上,眺望着蔚蓝色的大海,感受着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时代发展,媒体变革,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我打破固有思维,积极学习新媒体理论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工作实践中。连续6年打造《校长来了》直播访谈,邀请了上百位学校负责人走进演播室,展示学校风采并为考生填报中高考志愿答疑解惑。《校长来了》从最初的电视录制访谈,到如今的新媒体直播访谈,已经从单一口径传播,发展为线上线下、手机电视全媒体、多平台融合传播。节目质量、影响力逐年攀升,赢得了学生、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助力了云南广播电视台知名度和产业发展。2025年7月18日,《校长来了》直播访谈获云南省政府表扬。
17年耕耘,我获得了多个云南新闻奖,多次获得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嘉奖、立功表彰,多次被评为台优秀员。但我时刻牢记习的教导:“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未来,我会更加努力,争做一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